商訊 March | 旅業不重質  怨聲載道 


文:甄慶悅 

資深傳媒人


澳門社會對旅遊業又愛又恨。愛者,旅遊業是主要産業之一,帶來可觀經濟收益及就業。恨者,旅客人數太多,承載力爆錶,衍生系列問題。按旅遊局公佈,2017全年旅遊業主要數據全部向上,入境旅客逾3,200萬人次,同比增長5.4%(當中,國際旅客310多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同比上升6.2%,但只佔整體入境旅客9.8%。)。當局累計今年大年三十至年初五 (即2月15日至20日),訪澳旅客82.6萬人次,增加 7.9%;大三巴、議事亭一帶水洩不通,要實施行人管制。此處長期旅客逼爆,大部分澳人已不敢去,但人逼人的震撼畫面相當嚇人。當地居民長年受人潮、嘈音、垃圾等困擾,苦不堪言,沒有激烈行為已算萬幸。 

年均過三千萬人次旅客,是澳門近年常態。粗略計算之下,2017年每個澳門人要接客64次,香港是8次;17年澳門每日每平方公里有近三千個旅客,香港得145個。連香港都說旅客太多,澳門慘況更不用說。承載力爆錶,怨聲載道多年,可政府一直未肯、未敢正面面對,多說研究、分流,講多過做,實際除人流管制外,並無其他實際行動。最佳例子是大三巴牌坊人流滿瀉,屬高危地區,不要説恐襲,一個小意外便足以造成人踩人災難,惜當局視而不見,危機感去了哪兒? 

現在的旅客量已吃不消,按《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最終方案,以年均3至5%適度增長的話,預測2025年會有3,800萬至4,000萬人次旅客,澳人望而生畏,批評政府求量不求質之聲,此起彼落。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不少人都説,只大三巴一帶在內地長假期才現人潮,閒日無事,其他景點及區域長期遊人一般,要求政府做好“分流”就萬事妥。毫無疑問,“分流”想法是好,若能成功,相信可解決部分問題,惟絕不能解決所有困難。 

首先,“分流”能否成功存疑。這是政府及業界等一直想推動的,久不成事,必有其因,如一、旅客不會盲從指揮,“想我去邊就去邊”,尤其為數近半的“一日客”或自由行,必到大三巴;其他景點宣傳不力,長期吸引力不足;比較有特色的舊區環境更差,連本地人都不太願長留,如何吸引遊客?再者,也不能區區都是旅遊區,反彈更大。 

接著是“分流”本質的問題。筆者一直認為,澳門就像一個小水瓶,若放滿了水,任人如何分流,水都在瓶內,都會佔用空間及資源。故承載力爆錶的不止大三巴一帶,是全澳各個環節,例如民怨沸騰的交通,撇除惡名昭彰的違規的士不説,2017年巴士日均載客量接近58萬人次,全年總載客量過2.1億人次,同比增長約4%或以上,澳門得60多萬流動人口,怎可能用這麼多巴士?巴士眾多是繁忙時段、地段塞車的原凶之一。又例如垃圾處理,過多旅客令焚化爐等提早飽和,堆填區早不勝負荷,這些都困擾著社會。 

澳門是旅遊城市,不能拒客,惟承載力爆錶困局必須根治,否則對居民及遊客都不負責任,長遠損害旅遊業的競爭力。此須多管齊下、政府跨部門協作,如善用粵澳新通道、人工島口岸、北安碼頭等巨型新口岸,增加商業功能,就地購物,減少購物為主的廣東客進入市區;軟硬兼施,鼓勵旅客使用蓮花口岸,減輕關閘通關壓力,以及由北往南的交通流量;儘快優化舊區環境,先宜居後宜遊;加強其他景點的歴史文化內函宣傳。 

更重要一點是,特區政府及官員必須認清,澳門除博彩外,最大賣點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及世遺,當局必須重新重視保育,將一直未有好好保護及善用的文化元素“活化”,這些才是澳門獨一無二的資源及特點,旅遊要以求質不重量、引高端客為核心,非個個城市都可複制的賭枱、高級酒店及餐廳。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