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2021年人口統計》結果於數月後公之於眾,我們就能夠得到肯定的答案。但是,就目前而言,讀者至少可以押注澳門說普通話的人口數量將上升。
《商訊》2021年2月特刊 | 一城四“語”
自2001年開始,統計數據顯示:隨著普通話人群增加,作為主要語言的粵語使用者相應減少。過去15年以來,這一群體的佔比萎縮了10個百分點(從87.9%降至77.8%)。
如果2001年只有1.6%的人口將普通話作為其常用語言(還有7.5%居民使用粵語以外的其他中國方言,當中以福建話為主),那麼,至2016年,使用中國官方語言的人口數量已超過了使用粵語以外其他方言的數量。
“澳門的人力資源有限,必須依賴進口勞動力,尤其是來自內地的員工。懂普通話的內地居民受僱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各行各業。”對此,澳門理工學院前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余振描述並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例如,在澳門政府出資贊助的澳門理工學院,大多數會議都使用普通話。學院的正、副院長均來自內地,粵語說得不好。六位系主任中的四位同樣來自內地。另外,學院的許多課程由來自內地的教師負責教授。”
余振指出,其他大專院校的情況大致相同。“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的校長都是內地學者。此外,自1999年回歸後,到澳門就讀的內地學生人數大幅攀升。誠然,澳門科大逾八成學生來自內地,科大校園與中國內地任何一所大學校園之間不存在差別。”他在《China’s Macao Transformed, Challeng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中國澳門轉型、挑戰與發展)》(2014年)一書中寫道。

與此同時,他提出內地旅客所佔的重要地位,以及政府為確保更多公務員能理解並以普通話交流所付出的努力,但校園才是關鍵所在。
“澳門回歸後,本地中小學引入了普通話課程。實際上,親中的‘愛國’學校已針對學前班或幼兒園推出了普通話課程,”這位澳門理工學院前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如是描述。
在澳門推廣普通話被認為是提升本地人才,以抓住大灣區機遇的關鍵。2020年末,深圳政府舉辦了首次面向港澳居民的公務員招募行動。
自2008年開始的“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為普通話的普及作出了貢獻。根據最新數據,迄今為止,該計劃已為澳門引入了319名內地教師,支出金額達1.45億澳門元。
儘管社會文化司司長堅稱,這些教師沒有履行教學職能,但僅在本學年,就有40名從內地聘請的教師到本地學校提供服務。
這導致立法會議員蘇嘉豪提出暫停該計劃的意見。他稱,收到了本地教師的不同意見,質疑內地教師來澳指導本地教師並準備教材,卻不會用粵語交流,又或沒有將澳門的特殊教學特徵納入考慮。
“在香港,普通話和英語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聽眾。然而,澳門的內地人佔比比香港要多,因此,普通話目前在澳門特區的地位比香港更重要。繁體字繼續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佔主導地位,但這能否在2049年得到延續?仍有待觀察。”漢學家Jean Berlie表示質疑。
“繁體字繼續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佔主導地位,但這能否在2049年得到延續?仍有待觀察。” – Jean Berlie
語言能力–常用語言 (%)
語言或方言 | 2001年 | 2011年 | 2016年 |
粵語 | 87.9 | 83.3 | 77.8 |
普通話 | 1.6 | 5.0 | 5.3 |
其他中國方言 | 7.5 | 5.7 | 5.1 |
葡文 | 0.7 | 0.7 | 0.6 |
英文 | 0.7 | 2.3 | 2.7 |
資料來源:2001年、2011年及2016年人口統計結果
關於鄧小平的笑話
上個世紀90年代,這是在台灣政壇廣為流傳的軼事。據說,鄧小平在閱讀台北報章時總是點頭稱“是”,在閱讀內地報章時卻一直搖頭說“不”。
除了政治諷刺外,這個笑話的邏輯十分簡單。與澳門一樣,台灣報章的字符排列是從上到下,而內地報章的字符則是從左到右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