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訊》2022年7月 | 總監之言 – 馬天龍
過去數周,澳門陷入了痛苦的泥潭。誠然,這或許是不可避免,甚至有人在telegraph上提到Omicron 變種病毒在其他地方肆虐,尤其是在香港和上海。正當本期專題報道即將出版之際,本地自6月19日開始不斷升溫的社區爆發中,確診病例已逾1,000例,且有進一步增加的跡象。
在過去數周,我們的醫護人員、民防隊員、記者等人員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努力著,盡其所能地履行各自的職責。政府、社會和企業都在同一條船上,為本地維持極低死亡率作出不同的犧牲。
鑒於特區政府推行“動態清零”策略,我們或仍需繼續忍受數以周計的限制期。 行政長官賀一誠明確表示,當務之急是滿足重新與內地通關的要求。由於澳門對內地的嚴重依賴,我們確實能夠理解他提出的策略。
然而,實施這一策略對社會和經濟均造成了明顯、廣泛且嚴重的影響,為此付出的成本亦難以預測。無論如何,應從我們所需付出的代價考慮,從速解決。在這緊要關頭,小城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面對絕對的挑戰,我們難免感到疲憊、沮喪,甚至無望,但絕不能被絕望纏繞。

當局必須在短期內有效地控制疫情並大幅減少感染人數。繼而,全力以赴確保“零新增”。但鑑於Omicron 在海外傳播的例子,這確實是一個現實、可行的目標嗎?
我們將何去何從?儘管特區政府欣然宣佈為合資格僱員、專業人士和企業提供總值澳門幣103 億元紓困計劃並備受歡迎,為社會創造了喘息的機會,但仍可能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為經濟注入更多資金。展望未來,有必要在防疫策略和商業活動復甦之間達成全新的、可持續的平衡。
這座城市向世界重新開放的道路前方始終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故急需為此制定路線圖。
受困於當前的框架,似乎沒有任何靈丹妙藥,摸著石頭過河才是明智之舉。然而,請切記:只有四平八穩,各方平衡,方能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