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息相關】分一杯羹

隨著中國内地承建商在跨境基礎設施項目等大型公共工程中佔據主導地位,社會呼籲為本地建築商創造更多機會。 

文:黎祖賢 


71.2億元 vs 214.1億元 
澳門建築商與内地企業在以往50項重大公共工程中分別贏得的合同價值 

經濟受疫情影響陷入低迷,特區政府承諾在此期間適度加大公共投資力度,藉此擴大內部需求,其中包括今年撥款185億元於公共建設投資。這塊“餅”將如何在本地建築公司和跨境承建商之間進行分配,已引起各界關注。 

澳門政府去年11月將造價約20億澳門元(折合約2.5億美元)的黑沙環長者公寓直接判給國企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簡稱“中建澳門”),有關問題旋即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這項豁免公開招標的判給引起了本地建築業界不滿。政府解釋,由於該項目本身的迫切性,加上本地企業缺乏採取預製件興建方式的經驗,為加快流程,故跳過了公開招標程序。  

隨後,由澳門建築置業商會和澳門建築師協會等六個知名本地建築團體組成的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舉行新聞發佈會。謝廣達指出,業界已就此次直接判給與政府代表會面並表示不滿。他們直斥此舉是“破壞市場行為”。 

作爲澳門工程顧問商會副會長,謝廣達在會上坦言:“若因緊急而直判應優先考慮本地公司,避免出現寡頭壟斷。” 儘管有所保留,但他言語中將寡頭壟斷的矛頭直指市場上的中國内地建築商,尤其是國有企業。 

壯舉 

在直接判給長者公寓項目的四個月後,政府本月直接向國企南光(集團)有限公司批出價值約35億元的工程合約,委托其負責輕軌橫琴線工程。政府的理由是項目的複雜性,以及工程屬珠澳兩地跨境建設項目涉及內地和澳門的司法管轄區。這已成爲了近年來政府多次直接判給的說詞,例如國有廣東南粵集團有限公司獲得青茂口岸聯檢大樓主要基礎設施工程委托,造價約15億元,該項目計劃於今年投入使用。 

“澳門約九成中小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由本地承建商和建築商負責。”澳門建造商會榮譽主席羅啟中指出,“本地企業同樣期望能夠參與大規模項目,然而,實際的分配卻取決於政府的判給決定。” 

負責城市大型公共工程的政府機構建設發展辦公室公佈數據顯示,來自内地的建築商同樣參與了公開投標的競爭。2015年至2021年期間,建設辦透過公開招標程序共批出50份基礎設施工程合約,其中26份由本地建築商贏得,餘下的24份合約則由內地企業及其分支機構或跨境財團企業取得。官方數據顯示,本地企業獲得的26份合約總價值為71.2億元,即平均每個項目造價為2.74億元;由內地建築商獲得的24項工程總價為214.1億元,即每項近9億元。 

這50個項目中,6個項目屬造價為10億元或以上之工程,當中包括判給予本地承建商的運動員培訓中心(11.8億元)和未來離島醫院中央化驗大樓(11.8億元),還有造價分別為73.5億元、52.7億元、15.4億元和11.8億元的離島醫院綜合體項目、第四条澳氹跨海大桥、新城填海區D區填土及堤堰建造工程,以及輕軌媽閣站主體建造工程。 


“澳門約九成中小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由本地承建商和建築商負責。”澳門建造商會榮譽主席羅啟中指出,“本地企業同樣期望能夠參與大規模項目,然而,實際的分配卻取決於政府的判給決定。” 

拆分 

儘管在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方面,澳門建築商擁有的經驗和競爭力或許不及内地建築商,但他們正奮力追趕。“在1999年回歸前,造價1,000萬元的基建項目實屬少見。然而,得益於過去二十年的建築熱潮,本地建築商積累了很多經驗。”澳門建造商會羅啟中透露,“本地企業已經掌握了足夠的技術,並積累了足夠的管理經驗,有能力承擔任何大型公共項目,推動發展澳門……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在招標過程中為澳門企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另一位澳門建築業人士提議,政府可嘗試將部分項目拆分為小型的階段和部分,提升本地企業在招標過程中的競爭力,“例如,只有内地企業和極少數本地建築商擁有足夠資源和技術,能夠承擔價值10億元或以上的項目,因此將拆分項目也可以為當局提供更多選擇。” 

“政府已經作出了類似嘗試,但是繼續推行的意願不大,因為當中涉及多個承建商,令監督工作變得更加複雜,成本亦因而提高。” 該名消息人士繼續提出,在某些項目中,為本地企業創造一定優惠同樣可被視為符合條件的標準之一,“可優先選擇本地企業處理規模較細的項目。” 


議員高天賜表示,“内地企業負責項目的外地員工比率更高,造成與本地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外地雇員 

立法會議員高天賜也擔憂內地建築商擁有的優勢。他最近向政府質詢,希望瞭解當局如何促進本地建築商,尤其是中小企參與公共工程。高天表示:“澳門回歸初期,城市缺乏興建大型項目的專業知識和人才。在建築熱潮期間,內地建築商透過為澳門引入先進的建築技術,協助城市發展。” 

“但是,近年來,某些內地建築商以低成本取得了政府合約和六家博彩運營商的項目,導致市場惡性競爭……”高天賜表明,“内地企業負責項目的外地員工比率更高,造成與本地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根據勞工事務局的最新數字,去年第三季輸入最多外地員工的首五間建築企業中,有兩家內地建築商(南粵集團和中建集團的澳門子公司),一家為香港背景的建築商(香港保華建業在澳門的分支機構保華建業建築(澳門)有限公司),餘下的兩家為本地企業(澳門羅斯福酒店發展商Yoho 集團旗下成員嘉傑建築有限公司,以及博彩運營商銀河娛樂集團有限公司旗下銀河路氹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作爲該榜單的前五位之一,南粵集團第三季度聘用的本地員工與非本地員工比例最不平衡,只有2名本地員工,外地員工數量卻高達982人,即1:491;澳門保華建業雇用了1,036名非本地員工,以1:23.5的比例位居第二;緊隨其後的是銀河路氹項目管理有限公司,雇用的非本地員工人數為3,275,比率為1:9.4。擁有881名非本地雇員的嘉傑建築有限公司中,本地員工與非本地員工的比率為1:5.2;中建集團輸入了2,286名外地員工,比率為1:5.1。 

本地就業 

在回應議員質詢時,政府表示:“澳門作爲一個高度開放、自由的經濟體……特區政府一直關注各行各業的發展,並致力維持開放、公平的營商環境。”另外,當局要求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承包商必須優先聘用本地工人,並且根據工程複雜程度和項目規模、本地勞動力需求等因素,批出輸入外地員工的數額。“考慮到各大型公共工程和基建項目的興建,部分存有較爲複雜的工序並需具備較高的技術和專業性,本地雇員現時難以擔任,故有關職位仍按實際情況作有限度批給。”政府補充說,卻未有具體說明非本地員工的數量是否高於內地建築商的數量。 

“儘管政府已承諾未來增加對公共工程的投資,為本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但贏得工程合約的内地承建商多數選擇大量輸入外地雇員,”立法會議員梁孫旭透露,造成本地建築工人的工作機會相對減少。 

“由於規模較小,本地建築公司在招標過程中擁有的競爭力不敵內地同行。”同時兼任本地最大型工會組織澳門工會聯合會副理事長的梁孫旭補充說,“因此,政府應該考慮,為本地企業創造更多參與公共工程的機會,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