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居危思危 積極求變

《商訊》2022年11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10月賭收再而三的「不似預期」,縱有「十一黃金周」加持,亦僅38.99億,較九月升31.6%,按年則跌10.7%;今年一到十月累計357.18億元,按年減愈五成。用內地語言,11月是關鍵月份,一、特首15日發表2023年度施政報告,二、新賭牌競投結果有機揭盅,三、中央恢復内地同胞電子簽註來澳申請,客況具指標作用,但關鍵的審批限制「有否」、「如何」乃未知數,小城頭上烏雲未散。

隨著中美進一歩交惡、新冠疫情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今年三大事件徹底改變國際政經形勢,新冷戰逐歩形成,全球化亦漸退潮,產業鏈由全球化轉為區域化、國家價值取向化,加上超級通脹、加息潮,全球經濟大衰退鬧得沸揚,愁雲慘霧,各個國家、城市為自保、為生存出盡法寶。短期而言,澳門頭上最不確定的烏雲非防疫政策莫屬,二十大會議釋放出的信息是,中國式防疫政策動態清零不動搖,哪怕放寬的傳言滿天飛。長期則中國內地將加強計劃經濟,全力向社會主義推進,奉行“一國兩制”的澳門如何在新時代下生存並保有競爭力?這是市場最關心的。

鄰埠香港新屆特區政府近兩個月動作頻頻,工商界忍耐不住而高呼,必須與世界接軌,否則死路一條。新特首李家超十月發表上任首份施政報告,誓言做國際創科中心,力推文展旅、盛事等產業,又非常積極搶人才、拓展海外市場,儘管其做法老土,思維也落後,時刻都以為將自己的所謂優勢掛在口邊,以為有錢,就可搶到真人才;以為辦了個「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高喊「香港回來了」外資便如往常般投懷送抱;更甚者仍深信基建牌可再續繁榮,其實世界已變了樣,但不論如何,由以上看出香港意識到新形勢下的危機,並掙扎求存,努力令香港成為中國甚至全世界不可替代的城市,單這點「居危思危」澳門有排學。

當然,港澳同為特區,本質與定位卻不同,惟目下港府的政策倡議聽在澳人耳中,何其熟識,這就是澳門一向不習慣的競爭。不是說澳門特區政府近年「冇做嘢」,惟與走出當前困局的距離尚遠,皆因根深柢固的老問題未解決,很多東西流於口號,如拓展海外市場、吸引國際旅客,除擴建澳門國際機場的硬件外,軟件即相關政策、措施、做法等未跟得上,但這往往最為關鍵,不能全靠搏企。

居危思危,居危更要思變,惟觀乎政府剛提交的《二○二三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最初文本,基本照搬二○二二那一套,很多東西沒變,例如公眾最關注的一萬元現金分享不變,公務員凍薪不變、非強制央積金制度亦不注資;包括水、電費、醫療券等惠民措施繼續發放,估計涉資二百○九億多。預算案亦開宗明義,明年仍是赤字,澳門特區一般綜合預算收入、開支分別約為一千○五十一億元及一千○四十四億元,博彩毛收入預計可達一千三百億元,故仍要由財政儲備撥款三百五十六億元入預算案的收入中,維持表面上的收支平衡。

在此不禁要問,明年政府支出沒減多少,連續三年由財儲拿錢,怎麼沒新的打算呢?好的,民生、社福、政府開支等乃剛性支出,暫難有大動作,哪為何已寫了兩年都無法達成的「一千三百億賭收預計」都絲毫不變?過去兩年無電子簽註、無内地團,賭收估計千三億;現在電子簽註復活了,内地團亦快將成事,為何明年又千三億,這是精密計算過後的不變,還是Copy and Paste?全世界以至米飯班主的中國經濟兩年來有翻天覆地變化,澳門卻年年如是?

或許,疫情頭兩年真無良方,「派」確是較可行及最快見效的鎮痛、止血方法,財政預算案又每每多見數字而少見政策陳述,哪希望明年施政報告及經財領域施政方針辯論時,官方能有更詳盡的藍圖及政策,特別在開源方面,經濟大幅衰退快三年了,支柱性的博彩亦無法回到從前,現在及將來的經濟轉型如何,現有產業如何補強升級,新產業有何實際政策、内涵?社會需要看到可行而非口號的答案,至少要有眉目,以挽岌岌可危的社會信心,若能真起到投資未來、扶持中小企的作用,用多一點公帑相信社會不會反對,反之唔使問阿貴。畢竟今屆政府五年任期已過其三,時間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