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明確制度以利官員橫向調動

「港版國安法」7月1日出台,中美再向爭霸戰邁進,國際形勢波譎雲詭,澳門想偏安一角,難矣,卻又無力改變。身處大時代,應保持清醒、理性,時刻留意世界政經之千變萬化,作最壞打算,作最好準備。生活仍是要過,且要正常的過,小城諸多問題待解決,否則就離地。解決之道乃回歸基本步:公共行政。 

時事評論 | 文:甄慶悅 


6月賭收7億多一點,同比大跌97%,本地居民失業率升至3.4%,經濟如何嚴峻已寫在牆上,毋用多説。開關成很多人的唯一指望,都是這句:開關本已不易,回到從前太難。宜回歸現實,不留戀往昔,過去澳門的生存、生活方式不得不改,並作持久「抗戰」準備。對此,新屆特區政府亦有所動作,一)明年減預算一成,二)增加官員橫向調動。 

政府明年減預算,人員、社福、民生類等不減,現金分享繼續,這是正路之舉。其實,儘管沒疫情,特區政府的年度預算已「超多」。試想一個60多萬常住人口的小城,過千億元預算可謂誇張。或許有人説,環境差,政府應加大投資催谷經濟,並非反其道而行搞緊縮。事實上,不能説減預算對經濟無影響,但影響不會太大。理想或者客觀而言,應減的均為不必要的項目、出差、資助、採購等,這些多是官員過慣「洗腳唔抺腳」、「大花筒」而衍生出來,實對長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幫助不大。 

當然,什麼預算要減、要保留,甚至要加,沒有方程式,不能一刀切。準繩是政策導向,政府想推什麼政策,資源就向什麼靠攏,靠的是官員的水平及公共行政修養,此涉及公共行政核心:官員。沒有好的官員,好的政策會做差,亦想不到好政策,更諻論踏實執行、持續改進。 

本欄在新特首賀一誠未上任、未公佈主要官員名單前已建議,特區官員必須大換班,包括主要官員、局級。賀一誠打著「公共行政改革」旗號參選、上台,首份施政報告亦說「探索實施公共部門領導和主管橫向調動機制,建立適應性強和高效精幹的施政團隊」在人員任用方面,幾度出人意表,由李偉農、歐陽瑜任經濟財政司司長、社會文化司司長開始。近來,官員橫向調動陸續進行,比較惹人關注的,如原旅遊局執照及監察廳廳長陳露,接替陳致平出任新聞局局長;原勞工局副局吳惠嫻調任行政公職局副局長;原保安司司辦顧問何浩瀚轉升博彩監察協調局局長;原身份證明局行政及財政處處長、行政法務司司長辦顧問張麗珊,坐直升機做文化局副局長等。 

老實説,很多人對上述調動摸不著頭腦,甚至批評專業、履歷不對口。因按現公共行政慣例,任何職級鮮有橫向調動,很多公務員或者官員,由入職到退休只在一個部門工作,偶有橫調或者空降,多被人帶有色眼鏡,不是「識人」就是「瀨嘢」這未必公平。筆者一向認為,除技術專業類人員外,行政、管理人員不必長時間留在同一部門,否則會越來越保守、官僚,視野會越來越窄,更甚者能力提升有限,固步自封,此為澳門公共行政積習難返的其一主因。所以,人員、官員須橫向調動,有上有落,跨司、跨局調任無問題,如此才能培養出“通才”,就類似英國、香港的「文官制」即一名官員會被派到不同範圍、政策部門工作、歴練,經一段時間,官員的見識、行政及政治能力會增強,有成績、威信者便委以重任、高位。 

澳門一直不行「文官制」故每有跨司、跨局調任,即「嘩嘩聲」調任者也倍感吃力、壓力,無論能力上、威信上均如是,這是正常現象,能否勝任需待時間去證明,初期疑中留情。另被空降的部門及人員也易有士氣問題,故橫向調動須有明文的制度可遁,人人機會均等,如此才能成為常態,有利官員選拔及晉升。不然,任人唯親、識人好過識字、擦鞋埋堆、小圈子等仍會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