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為澳門高等教育制定正確的議程

文:Keith Morrison | 作家及教育家


在新學年澳門高等院校的學子們將在學到什麼知識?這些高等學府將培育出怎樣的果實? 例如,看看數以千計在澳門學習商業或技術的學生,還有那些高等學府開展的大型招聘活動。

我從一本商業期刊中看到這篇文章。在這裡,修讀MBA課程的學生全盤接收那只有一個市場和利潤驅動的心態。這裡曾充斥著以獲得學位和工作為目的文化,而非面向社會的全人發展。無論是學子,還是老師,都忽略了地方和社會的需求,一味看重私利、遵從新自由主義信條,冷漠地獨自成長,在冷酷無情的市場中逐步成為自私自利、渴望競爭的企業家。高薪工作、成就暢銷的畢業生、全球流動性和可推銷性等等成為熱門詞彙。拒絕向這一觀點屈膝的學生被邊緣化、被貼上不正常的標籤,甚至面臨罰款和排斥。新自由主義信仰定義了所謂的正常和異常。社會階層的歧義和社會經濟的不平等被一再加強和延續。學生們學到了什麼?嗯,如此甚多:自利、貪婪、搶奪、唯物主義和剝削;高等教育成為了公用事業、實現經濟目的和就業的工具;鼓吹消費主義、市場化和一切商品化;公共產品私有化市場經濟中競爭的好處;個人對個人主義和知識資本的投資;個人績效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指標,以薪酬的高低獲得尊重。人成為經濟單位,成為事物,卻非“人”。

又或者借用信息技術。最近,一項以輔助學習的電子技術為對象進行的分析發現,在27項假定的正面價值和30項所謂的危險價值中,幾乎所有都與個人有關。那些與社會、社區、社會正義、價值觀、道德、平等,以及社會、社區問題和發展相關的技術,卻幾乎完全保持沉默。

我們從中看到了什麼?在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社會、價值觀、道德、法規和人才方面,商科課程和信息技術課程中幾乎是一片空白。對人類和社會而言,什麼方是重要的?幾乎不曾提及社會服務、社區團結、以人為本的社會、社會的關鍵價值觀、社會制度、倫理、道德,以及我們想要和需要怎樣的人。

團結、人權、倫理、道德、價值觀、關懷和集體福祉被一概吞噬的時代,被新自由主義市場主導的個人主義所消耗。高等教育應比這更富有!正如紐曼所指出的:為大學所提供的遠非其實用價值:它旨在建立“一種清明而純粹的思想氛圍,身處其中的學生也能沐浴於這種氛圍之下”。無獨有偶,英國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亦曾評論到(如果可能過於專一):大學“不是專業教育的地方。大學並非為了讓男性 (原文如此])獲取以某種方式謀生所需知識而進行教育。這裡的目標不是培養有才幹的律師、醫生或工程師,而是培養有能力和有教養的人”。高等教育是社會解放、社區發展、人權、辯論、爭論、批評、倫理、道德、價值觀,以及促進社會正義、認可、身份認同和服務的媒介。高等教育應該就其意義、目的,並在教育學生參與包容性社會、促進社會正義和人性方面的關鍵作用選定立場。

在這個澳門高等學府即將迎來新學年的當下,請捫心自問:師生如何確保所教所學的知識能夠促進可持續的人性、社會、有思想的人、社會正義、平等、人權、批判性思維、能動性、辯論 ,以及你、我、他的公共、集體、平等主義的美好生活? 師生們正試圖創造怎樣的社會?令在當中生活的人們適得其所? 他們如何改善窮人、被壓迫者、被剝削者、無聲者、被邊緣化者、絕望者和無代表者的命運? 作為社會的主要參與者,當下的高等教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高等教育有責任關懷社會和對社會負責,這比單純應聘更珍貴。澳門的高等學府是否一一滿足以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