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還業於民 任人唯能

俄羅斯強行入侵烏克蘭,歐洲戰火牽動全球人心,掀二戰以來最大規模反戰潮;鄰埠香港新冠疫情第五波大爆發,每日幾萬宗確診,觸目驚心。澳門是否偏安一隅?其實暗湧重重。 

《商訊》2022年3月號 | 文:甄慶悅 – 資深傳媒人


三月頭的澳門博彩業發生了很多事。想像得到的是,二月賭收只77億多,比樂觀預期的85億要少,一月、二月合共141億,與政府預計兩個月約216億相去亦遠,數據再次說明,賭收難回到從前。另正細則性審議《博彩法》修訂案的立法會第二常設委員會,冀6月26號六大博企合同到期前,完成法案審議並交全體會議,大會細則性通過亦無甚懸念。財爺日前亦終透露,政府正研究六個賭牌短暫延期至今年底,正待博企申請。即是說,政府有半年時間作國際招標、評標,最快2023年有新賭牌開始經營。按六大博企過去一段日子的言行,定必申請延牌並競投新牌,且勝算甚高。直白一點說,澳門賭牌問題雖未有正式答案,但輪廓已現,就是筆者過去所說,世界紛亂不堪,博彩作為澳門經濟命脈,不論從任何角度,暫以穩為主、以不變應萬變是上策。 

不過,意想不到的是,俄烏危機令國際政經形勢更趨嚴峻,內地經濟向下壓力加大,中央打擊跨境賭博、非法走資及洗黑錢的力度擴大,傳媒報道來澳的商務、自由行簽註再三收緊,看來國策不會短時間內有重大轉向或調整。 

受以上一系列因素影響,已被疫情摧殘兩年多而元氣大傷的澳門博彩業以至整體經濟,難望短期內有大起色,到底政府會否啟動新一輪經濟援助,包括發放新消費券等,近月說得沸騰,李財爺表態積極研究,大大增加了此預期。事實上,坊間有訴求,也有不同意見。 

筆者始終認為,不能說消費券沒用,惟其促消費、振內需的效應越來越低,難寄厚望。其實,包括博企、中小企等已為「後疫情時代」做好準備, 「We are ready」惟最後一里路不是澳門自己可以走完,或者掌握得到,因澳門是個高度外向依賴型的微型經濟體,甚受周邊尤其内地及香港所左右。澳門經濟現在缺的是外來活水,簡單說是無客、無生意做,資金還是其次。偏偏政府可以做的已不多,動態清零、與病毒共存等防疫根本揸不到主意,外圍經濟更無能為力,只能積極改善內部問題及轉型。政府以及社會要思考如何利用好公帑,真正發揮乘數效應。澳門走了這麼多年捷徑,腳踏實地乃未來唯一選擇。 

對此,首要改革公共行政、法律問題,挽回公眾對特區政府的信心。針對經濟層面,官方需調整思維:政府應做什麼,什麼該交給社會、市場?過去總是搞不清。 

誠言,澳門地小、人少,產業單一依靠博彩,政府角色比其他資本主義地方來得重要。過去亦有不少市民希望特區政府是個全包型,現實卻告訴我們,政府能力有限,也不應當「黃大仙」有求必應,很多事還是交給社會、私人市場去做比較好、比較有效益。然而,官員對政府該做什麼經常摸不清,儘管沒有一套萬試萬靈的方程式。最近例子是《博彩法》修訂諮詢文本提出,政府要派員入博企直接監管、博企分配利潤要得政府批准,可知官員根本不懂何謂自由市場及市場反應,結果六大博企股價一日蒸發一千多億元,兩建議最終刪除。另一個例子是,很多中小企指最大競爭對手不是行家,而是做得太多的政府。筆者之前說過體育局、文化局等,過去每年均辦大量大型活動,哪怕部份工作已外判,但未改政府主導、公務員操作,非以盈利為目標,成本超高、效益成疑的本質,又穩字當頭缺乏創意,吃力不討好。這些活動應交給較有創意、靈活並以盈利為目標的私人公司、市場運作,「還業於民」才能盤活私企、提升經濟效益,減少政府負擔,長遠比直接派錢更佳。 

未來必須朝這方向發展。官員應要意識到,官員及政府人員的專長是公共行政,並非做生意或者搞活動,政府的主要角色及功能是政策制定、資源分配及監督資源有效利用,大部份活動、盛事或者工作由私人公司、機構營運更好。文化局將兩個樂團公司化無疑是好的嘗試,能否成功是另一回事,要看其作為及産品質素。特區政府正推動四大新興產業也要朝這方向,當局只需在政策、法律、稅務制度層面多下功夫,做好營商環境,其他就交市場去操作及主導,否則總是官方命令、官員親身落場,或委任冷宮官員主持公共資本公司,繼續「政府行為、公司出數、公帑埋單」模式,其結果已寫在牆上,中醫藥產業園的慘痛教訓已經夠大了。公帑要用在刀口上,做開發、搞産業要交給真正懂的人,此話再老土仍需再三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