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一城四“語” | 普通話學校:鄭觀應公立學校

澳門首間以“一條龍”方式運作的公立學校,也是澳門唯一一間以普通話授課的學校。 

《商訊》2021年2月特刊 | 一城四“語”


在當時,這一消息未有引起人們注意。直到數個月前,澳門兩間幼稚園分別獲選為“2020亞太學前教育影響力50強”之一,即東南學校和鄭觀應公立學校。該兩間學校分別為澳門免費教育學校網絡內的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 

該獎項旨在表彰在亞太地區“學前教育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和國際影響力的幼教機構和園所,鼓舞廣大學前教育人的士氣,促進亞洲乃至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學前教育交流、合作與發展” 。 

這或許是澳門最特殊的一間學校。它最初是澳門第一間提供各級教育的公立學校,提供幼兒教育至高中教育的課程,即所謂的“一條龍學校”。同時,它又身負另一特點:是澳門唯一一間以普通話授課的學校。 

此外,以鄭觀應公立學校為題撰寫博士論文的研究人員Ana Paula Dias向本刊記者解釋,學生“葡文、英文課程的課業量較其他公立學校的要多得多,地理或藝術等以其他語言授課的課程亦是如此。”該論文的標題為《Escola Oficial Zheng Guanying – estudo de caso de um projeto intercultural trilingue em Macau(以鄭觀應公立學校為例-探索澳門三語跨文化項目)》,於2017年在葡萄牙發表。 

儘管澳門有其他學校提供雙語課程,卻沒有一間接收年齡低至3歲的學生。雙語課程(普通話和葡文)自小學一年級開始。 

Ana Paula Dias強調“這一領域的有關研究表明,早開始比遲開始更可取。”這位里斯本Universidade Aberta的CEMRI(移民與跨文化關係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的理解是,“在任何情況下,鄭觀應作為一所公立學校,其模式比那些未有就語言教學課程設定方向的學校更受歡迎,因語言能力已被公認為展開國與國間對話的基本要素,最終推動民主公民身份、社會凝聚力及經濟和安全方面的互利互惠。” 

這個開創性項目的誕生並非一帆風順。事實上,2017年有消息指,有家長對雙語課程的試點項目表示質疑,迫使校董會公開澄清鄭觀應公立學校課程“跟隨政府制定的非高等教育框架”,且早在學校2011年成立時就已確定了語言教學目標。 

“我們重視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堅信父母是子女教育的重要合作夥伴,”學校校長陳家敏告訴本刊記者,“實際上,在幼稚園三年級中,超過九成學生家長願意讓子女參加小學的雙語課程,這一數字表明了家長們對我們的雙語課程充滿信心。” 

首批參與項目的學生(至高中三年級)將於今年完成課程,總結經驗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學校已減少了接收非本地學生的數量,學校500名學生中的外籍學生數量已降低至2至3個百分點。“我們重視雙語教育,因為這是學校的使命。然而,中文是鄭觀應公立學校的第一語言。”陳家敏表示, “我們歡迎所有國籍的學生;對於在鄭觀應學習的外籍學生,我們已採取措施予以支持。例如,為學生提供免費的中文學習課程,面向家長的所有通告都使用中文和葡文。” 

本刊記者還聯繫了在該校就讀、年紀最大的外籍學生家長。Diana Massada對“兒子在學校的經歷感到滿意”,“儘管如同在任何一間學校一樣,積極性也較低” 。 

也就是說,Diana對學校外籍學生數量較少一事感到遺憾,這可能會破壞“理想的結果。當鄭觀應學校的學生完成小學課程後,卻仍無法獨立使用葡文溝通。”作為家長協會成員,Diana Massada對此感到擔心,“中文學生到高中三年級時將具備一定的葡文理解能力,且文化興趣較濃厚,但是我認為,除了某些特殊情況外,他們不會具備真正的雙語、三語甚至四語能力。 ” 

教育暨青年局代表特區政府重申,“學校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多元化的潛力。”對於政府而言,“這所學校肩負著培養中葡雙語人才的重要使命,致力於為學生提供三文四語學習,以及多元文化的生活經驗。” 

“一所旨在提高學生中文、葡文和英語水平的學校,其模式必須以紮實的結構性項目為基礎,設中期、長期目標,堅持監控過程並評估成效,必要時作出改正和修訂。另外,學校還應具備有效且穩定的領導,以及接受過外語教育培訓的專業人員。”Ana Paula Dias告訴本刊記者。 

“鄭觀應作為一所公立學校,其模式比那些未有就語言教學課程設定方向的學校更受歡迎。” – Ana Paula Dias 


學校可自由選擇語言 

政府清楚,學校有選擇教學語言的自主權,亦不曾下達使用普通話授課的指示。 

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稱:“教青局從來沒有強迫學校使用普通話教授中文,也沒有要求他們使用普通話教授其他科目。” 

老柏生指出,學校有權制定課程並選擇教學語言,以保障非高等教育領域的語言教學政策,“強調在使用語言、口語和書面語方面保持澳門習慣和傳統的重要性。” 

這位教青局負責人表示,該局認為,學術需求源於普通話及粵語之間的“平衡需要”,兩種語言擁有“巨大文化財富”。他回憶說,教青局推出了多份以繁體字印製的教材。課程目標包括流利使用粵語,以及使用普通話進行基本交流。 

教青局承諾將繼續支持學校提升學生的粵語和普通話能力,且學生可使用至少一門外語(例如葡文或英文)以“提高競爭力”。 

上一頁 |【特刊】一城四“語” | 澳门,還是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