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內捲”(對失敗者而言)

“大學生爭奪優質就業資源的非理性競爭,導致了‘內捲’現象”

《商訊》2022年10月特刊 | 中國千禧一代


“和美國的長春藤大學一樣,中國“985工程”匯聚了內地最優質的39所大學。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985工程’大學的學生們和畢業生們面對著學習和工作的嚴重內捲化局面,當中有部分學生甚至成為‘內捲現象’的失敗者,無法滿足父母和師長的最初期望,”在澳門大學就讀傳播與新媒體專業的碩士生梁漢斌2022年在其碩士論文中寫道。

儘管該項目於2016年結束,但“由於其權威性,迄今仍被公眾廣泛認可。‘985工程’高校的學生們在畢業後普遍能夠進入國內知名企業或高水平的國有企業。這些就業方向表明他們將取得重大成就並擁有光明的未來,”梁漢斌還指出。

據筆者介紹,部分“985工程”院校的學生/畢業生“因內部過度競爭而遭遇失敗”,似乎前路一片灰暗。與之前被寄予厚望相比,他們現在似乎成為了“失敗者”。這些‘失敗者’自稱‘廢物’,並在中國社交網站豆瓣創建了‘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

作為豆瓣的其中一個群組,“985廢物引進計劃”成立於2020年5月10日,“這個群組很活躍,成員之間的互動相當頻繁。”截至2022年5月30日,該群組已擁有近 126,056名成員,並創建了“豐富的內容”。無數“苦惱”的青年發現,豆瓣群組的獨特之處令這裡成為他們最能表達情感的地方,“985廢物”們在“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分享了各自的“失敗故事”。


“我真的如此失敗嗎?今天參加了教師招聘考試,簡歷因年齡原因被拒。作為一名社交恐懼症患者,我根本無法參與面試,亦無法與人自由交談。我總覺得畢業後就面臨失業。花這麼多年的努力,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有什麼用?哭死了。” – ‘douyou 159858136’

梁漢斌仔細研究了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2020年5月10日至2022年5月30日發表的共39,507個帖子),為“這些自稱‘985廢物’的‘失敗者’們提供了一個自我抒發的線上空間”。

他細讀群組成員自我抒發過程中提到的話題,致力“透過文字,分析他們的自我認同危機,全面了解‘985廢物’群體”,並總結“這些青少年在‘工作’的選擇上也表現出自我認同危機。城鄉差距同樣令他們在‘落戶’的選擇中表現出自我認同危機。”

主要問題是:由於中國高校自1998年開始推行擴招政策,入讀高等學府的學生數量和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加,梁漢斌補充,“學生和畢業生的數量逐漸增加,但優質的工作機會卻未能以可觀的速度增加,導致供需失衡。”

除了就業需求,“這種壓力也體現在平時的學習上。預知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很多學生開始參加各種實習和競賽,力爭更出色的平均成績,希望畢業後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梁漢斌還強調,“疫情期間的網絡教學對校園生活造成了干擾,令學生更感焦慮”,“大學生爭奪優質就業資源的非理性競爭,導致了‘內捲’現象”。

研究人員引用了數項相關研究,指出“隨著互聯網進步和社會競爭加劇,內捲的概念普遍被用於描繪過度競爭的涵義。”

“我真的如此失敗嗎?今天參加了教師招聘考試,簡歷因年齡原因被拒。作為一名社交恐懼症患者,我根本無法參與面試,亦無法與人自由交談。我總覺得畢業後就面臨失業。花這麼多年的努力,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有什麼用?哭死了。”一名網名douyou 159858136”的年輕人寫道。

“人生的高光在我進入大學的那一刻就停止了。我的父母沒有任何想法。他們沒有給我的專業提供任何有用的建議,所以我迷茫地選擇了建築專業。進入大學後,我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沒有興趣。由於這個原因,我的成績一直墊底。幸運的是,至少我已經畢業了。找工作的時候,根本沒有找到和我的專業​​相關的工作,主要是因為缺乏經驗,所以畢業後做了兩年的行政工作……現在的我每天都生活在混亂中,慢慢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工作能力差的‘廢物’。”另一名群組成員“yy~”寫道。

“‘985廢物’是內捲時代的重要產物,這個群體則是內捲現象的重要代表。這個群體反映了內捲時代,內捲的存在會給青年群體帶來認同危機, ”在李曉琴教授的指導下,梁漢斌完成了名為《Chinese Youth Self-identity Crisis in the Era of Involu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985 Waste Introduction Plan” Group on Douban(內捲時代的中國青年自我認同危機——以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為例)》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個群體自詡為“廢物”,但他們仍然在小組中積極地幫助他人或接受他人的幫助,努力自救。


海外留學

“美國三分之一的留學生來自中國。我們的大學非常依賴中國的教育客戶,事實上,自中美貿易戰開始之時,部分院校就針對預期的中國學生人數下降購買了大量保險,”《Young China: How the Restless Generation Will Change Their Country and the World(年輕的中國:躁動的一代將如何改變他們的國家和世界)》(St. Martin’s Press,2018 年)一書的作者兼“中國青年集團”(Young China Group)創辦人Zak Dychtwald如此描述道。

“是的,我認為人們相信曾經出國留學的人將來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在澳門,大多家庭都經濟富裕,有能力負擔費用,並且意識到對孩子的‘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是一項很好的長期投資,”聖若瑟大學心理系負責人滕思樂教授向記者解釋,“他們希望孩子到最好的學府學習,但這些院校都不在澳門”。

但是——他補充道——“也是為了迎接新的現實。在澳門這樣的小型城市,互聯網是通向世界的窗口,出國留學提供了開闊眼界的機會——我相信對於很多青少年來說,出國留學是踏出小城,進行實驗的機會。”

儘管如此,“對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解放的機會——澳門家庭向孩子投入大量資源,孩子大多受到父母、祖父母和家庭傭工的呵護,主要目標是為了在學校取得成功,實現家庭幸福。在向成年過渡的過程中,有一種自然的動力要變得獨立、自主,海外學習或許是一個機會,”滕思樂說,“當然會帶來一些風險,但根據我接觸過的部分在海外完成本科課程的碩士生,他們到台灣、澳大利亞、英國或美國等地學習,並將這段經歷視作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時刻。”

上一頁 | 淘寶,他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