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大灣區:“更多機會和空間”

《商訊》2022年6月特刊 | 澳門初創企業


澳門的企業家從來都不缺乏選擇;他們可以留下或離開。又或者,他們能夠同時留下和離開,利用大灣區提供的諸多設施。

儘管本身是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下稱“創孵中心”)的成員,其主導的“納米銀柔性透明導電材料”項目亦獲特區政府提供的法律、財政和運營協助,但本地青年雷震仍然選擇到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自己的企業——珠海納金科技有限公司。

據新華社報導,他認爲發現澳門的商業環境不適合高科技製造,“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在澳門和珠海的融合中,我擁有了更多選擇和空間” 。  

 “澳門的日常生活、飲食和文化與其他中國城市非常相似。澳門特區政府制定了許多支持居民創業的政策,但最好的選擇是到珠海建立實驗室和打造基地。” 雷震表示。

“在珠海,他的公司享有所有旨在鼓勵初創企業和高科技創新的有利政策和法規,最重要的是來自廣東省強大的供應鏈支持,要知道這裏是中國製造業的中心。”同一份報道稱。

然而,雷震的經歷與澳門其他青年企業家並沒有太大出入:儘管特區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仍有不少人士致力探索境外的替代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稱之爲“競爭”,只能用“互補”形容——畢竟這是大灣區的精髓所在。

這就是創孵中心積極與内地同行合作的原因。“透過相互認可青年創業項目,推介澳門青年進駐內地的孵化中心,藉此協助青年在內地創業,”香港貿發局最近發表調研報告指出。

創孵中心已與大灣區內地九市多個創業孵化基地建立合作關係,包括如廣州的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珠海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中山的易創空間等。中心還聯同大灣區其他11座城市的孵化器共同發起了“珠三角區域孵化聯盟”。

“香港與澳門的土地資源緊張,人力資源等營運成本相對內地高,對初創企業構成一定壓力。加上港澳缺乏生產廠房,供應鏈及生產配套都集中在深圳、東莞、廣州等內地城市,因此港澳初創企業需放眼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創孵中心副總裁魏立新向香港貿發局的調研人員解釋說。

他補充道:“同樣,港澳的本地市場小,初創企業發展穩定後需要一個更大的市場空間拓展業務。灣區有超過 8,000 萬人口,加上語言、文化、環境相近,是一個理想的地方讓初創企業進一步發展。”

然而,正如本地企業家Marco D. Rizzolio三年前為本雜誌所寫,“有必要制定法律框架,例如創業簽證等,促進境外企業到澳門和大灣區開展交流項目。另外,政府需要進一步開發機制,為融入大灣區提供支持,例如融資、資助、投資或資本轉移等。作為大灣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仍然需要將香港和澳門的網絡力量與這個地區聯繫起來。”

“大灣區有超過 8,000 萬人口,加上語言、文化、環境相近,是一個理想的地方讓初創企業進一步發展。” – 魏立新


澳門最受生物科技企業青睞

為完成調研報告《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初創生態》,香港貿發局研究於2021年中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初創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

“藉此深入瞭解大灣區初創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表現,以及初創企業對大灣區營商環境的意見,”調研團隊介紹。 

部分結論:

在大灣區各城市中,深圳(67%)、廣州(36%) 和澳門(34%) 最受香港的初創企業歡迎,“值得留意的是,澳門市場雖小,但仍有不少初創企業表示希望拓展該市場”,報告指出。

另一個結論:“值得留意的是,有意擴張銷售市場的初創企業中,超過六成生物科技企業有意拓展珠海或澳門市場。”

上一頁 | 高峰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