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小即是美

《商訊》2022年6月特刊 | 澳門初創企業


付出甚多,但前路仍漫漫

你可以想像,直到崔世安的第二屆任期,澳門人方才開始談論初創企業。

誠然,尤其在時任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的主張下,將創業視作澳門經濟多元化替代方案的想法再次受到重視,但許多人或會驚訝地發現,澳門首家孵化器早已於20多年前創立。

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下稱“創孵中心”)於五年前正式設立,或許為時過早,正是基於這一決定,有關策略直到2015年才真正落地。

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在本期專題報道中,我們將仔細地描繪本地初創企業生態系統,重點關注政府在融資方面扮演的角色、孵化器中的高等教育機構和法律問題的“空泛蒼白”——尤其將“跨境”視作大熱話題的今天。

PS:在接下來的篇幅中,讀者將讀到多家本地初創企業,我們之所以選擇這些企業,是因為它們代表了澳門初創企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當然,其他項目也將受到我們的關注。

撰文:João Paulo Meneses [email protected]


受空間和人口制約的澳門,確實能夠成爲一個創立並發展初創企業的好地方嗎?有專家給予了肯定。

澳門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主任顏至宏在接受採訪時直言,“澳門非常適合創業”,在他看來,“澳門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等天然優勢,加上“澳門註冊公司可以享受有利的營商環境,例如本地的低稅率制度、註冊公司運營成本低等”,但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個想法。

日前,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發表調研報告並在文中坦言:“由於澳門自身產業結構較單一,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創業空間有限。”

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下稱“創孵中心”)副總裁魏立新總結了澳門初創企業面對的“三大挑戰”:“首先,勞動力短缺。澳門人口約68萬,在疫情前,失業率一直在約1.8%的較低水平,受疫情影響,2021年8月總體失業率升至2.8%,本地居民為3.7%,儘管如此,數字說明在澳門創業的人工成本仍然較高。”

另一個問題是:缺乏專業人才。正如魏立新在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報告中解釋,“科技、醫療、金融等領域具專業技能和經驗的人才數量不多。過去澳門以旅遊、娛樂及博彩業發展為主,因此專業人才短缺,常常需要到其他地區招聘。”

最後,這位創孵中心副總裁補充道:“我們面臨資金緊張的問題。澳門本地市場小,須發展其他銷售市場,才能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加上疫情期間旅客人數急劇萎縮,對初創企業更是挑戰。”

企業家 Marco Duarte Rizzolio 則提出了另一個論點:“澳門土地面積僅32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土地被綜合度假村和娛樂場佔用,城市經濟亦因此嚴重依賴博彩業、旅遊業和酒店業。上述制約將初創企業推到難以生存的境地,因為企業需要適應本地獨特的經濟結構,人才也被相關行業的巨頭吸收,企業家需要國際化思維才能取得成功。”

現在,讓我們回到顏至宏的觀點。澳門市場規模細小能否成為本地初創企業的優勢?即企業能夠投入更少的資金就能佔領市場份額,同時又可能吸引中國投資夥伴的眼球?

澳門創見加速器前創始合夥人劉兆爵則認為:“澳門的規模太小了,你無需大量資金就能打入市場,有別於香港、新加坡或北京動輒就投入數百萬元,只爲了打響名堂。澳門的市場規模僅是它們的百分之幾,整個城市都會知道你在做什麼,以及你做得好不好。”

劉兆爵在接受澳門通訊社記者採訪時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你在澳門設立一家初創企業,就好像外賣平台澳覓,基本上是内地版大眾點評的本地版。如果澳覓在内地的話,就無法生存,要知道當地的競爭是如此激烈,且行業已經穩定發展。但澳覓來自澳門,這將為其提供安全魅力,這是中國的巨頭無法比擬的。”

“澳門的規模太小了,你無需大量資金就能打入市場, 比香港、新加坡或北京的投入都要少” – 劉兆爵


澳門優於香港

 “香港銀行在處理新成立企業或初創企業開戶申請時的方式大多不靈活,”反觀澳門,“儘管傾向於參考鄰埠做法,但極端主義程度仍不及香港”,華德會計師事務所法律辦公室的專家稱。這家事務所分別在香港、深圳、廣州和上海,以及歐洲多座城市設有辦事處。

華德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律專家指出,因此,“也出於稅收原因”,澳門可以“為那些在香港發展事業受阻的人士提供替代選擇”。

公司“誕生”之初的另一個優勢:在澳門,企業所得稅最高稅率僅12%(低於香港),且收益在澳門幣60萬元以下的企業則免稅。

總而言之,“在初創企業方面,澳門自詡為香港一個非常有效的備選方案。另外,鑒於香港銀行業現時的諸多限制,在香港註冊企業後到澳門開設銀行賬戶或許是可行的解決辦法。”

爲此,華德會計師事務所在其網站上發表文章:“初創企業可以選擇利用澳門提供澳門幣60萬收入免稅的稅收優惠,在當地發展成熟,直到穩定且財政實力能夠滿足香港開立銀行賬戶所要求的擔保金額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