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工作+沮喪=“躺平”

千禧一代對在大型企業工作感到沮喪,但大型企業現時同樣陷入艱難的境地。

《商訊》2022年10月特刊 | 中國千禧一代


“研究再次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設定更積極的發展指標,包括生活質量、工作滿意度和更高的薪水”——聖若瑟大學滕思樂教授的這一理論普遍適用於所有年輕學子,不論是中國、澳門,還是海外。

他堅信,“當接受更多教育成為‘常態’,人們通常希望與同齡人,即同一代人處於平等的位置。”

這位心理學系主任提出的最後一個論點是:“接受更多教育有望獲得更多與生活不同方面相關的信息和意識,包括更多資源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壓力和挑戰。”

然而,滕思樂承認:“確實,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無法找到與其感興趣的專業領域相關的工作,或工作與其資歷不匹配的事實可能成為人們壓力和挫折的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政府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的畢業生就業率逐漸降低。

因工作或失業產生的挫敗感正是近年“躺平”運動產生的原因之一,這是一種自發產生的運動。

“來到後疫情時代,‘躺平’在中國大受歡迎,反映了國內青少年面對困境,”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傳播系助理教授李小勤首先解釋。

(維基百科將“躺平”定義為拒絕因社會壓力而過度工作的態度,例如充滿激烈競爭但回報卻不斷遞減的996工作制。選擇“躺平”的人們以一種低慾望、更冷漠的生活態度,“平躺下來、放棄掙扎”。)


“躺平’是對就業市場缺乏選擇的抗爭態度” –李小勤

“事實上,人們不可能真正的‘躺平’,”李小勤說,“相反,他們必須在求職市場的高水平競爭中努力戰鬥。他們看起來對大型企業(996)的工作感到沮喪,這是其一。 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大型企業現時陷入低谷,現時的薪酬或許不錯,但總比不上政府部門穩定,畢業生可能在進入該行業後不久就面臨裁員。”

“過去數年期間,青少年目睹社交媒體甚至主流媒體報道的情況和案例。在我看來,‘躺平’是對就業市場缺乏選擇的抗爭態度,”澳門大學傳播文學碩士項目協調員也向記者解釋。

(根據維基百科,中國教育部下屬機構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將這個詞列為“2021年中國互聯網十大流行語之一”。中國搜索引擎搜狗也將這個詞列為 2021國民年度流行語榜首。然而,2021年5月,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發表社論稱“躺平”是可恥的,以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共產黨雜誌《求是》上發表文章,呼籲“避免‘內捲’、‘平躺’”。)


職業決策(寡斷)

哪些因素會影響中國年輕一代的職業決策?並調查職位情況、背景信息對職業決策及其他職業相關變量的影響。

為了得到答案,Yuan Liang採訪了來自內地三所不同大學和三所不同職業學校的學生,並發表了一篇題為《Career Decision Making among Young Generations in China(中國年輕一代的職業決策)》的論文。

結果顯示,“年輕一代在做出職業決策時會受到品牌偏好、感知到的企業外部聲望和職業決策寡斷的影響。”

該研究還指出,“職業決策寡斷通過職業決策過程調節了品牌偏好與感知的外部聲望之間的關係。”

上一頁 | “內捲”(對失敗者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