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李家明

作爲獻給本刊同一集團雜誌《Macau Business》十七周年的禮物,有什麼比得上選出17位青年才俊(年齡在35歲以下),以提升我們對未來的信心? 

《商訊》2021年5月特刊 | 17 位青年才俊 


作爲本地最傑出的35歲以下科學家之一,李家明曾在哈佛大學學習,且他相信澳門擁有進行高級研究的可能。 

若我們要求澳門大學提供過去十年來的頭三名傑出學生名單,那麼李家明必定成為其中的一員。 

我們沒有問,因為這不需要。李家明教授儘管才23歲,但已經擁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個人簡歷。澳門大學更將他列爲模範例子:李家明2012年在澳大獲得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同時是澳大榮譽學院(HC)的首屆畢業生,“精心設計的課程協助學生積纍研究經驗,鼓勵學生設定職業目標”。由於李家明在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現,本科畢業後直接獲澳大錄取為博士研究生,取得博士學位後即獲聘為澳大濠江學者。2017年,他獲邀到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到Donhee Ham’s Laboratory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爲期兩年。 

通過參與澳大榮譽學院的課程,李家明有機會參與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頂尖研究項目,進一步堅定了他成為科研人員和科學家的決心。早在高中時期,他就發現了自己對電子學的熱愛,直到修讀本科課程期間,與導師麥沛然教授相遇,他才最終作出決定。“麥教授不僅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朋友。由最初開始,他就一直指導我。他對研究的奉獻精神和熱情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李家明說。 

2015年11月,李家明在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隨後獲邀將論文向《IEEE固態電路期刊》特刊投稿。2016年2月,他在有晶片(IC)設計領域“奧林匹克大會”美稱的IEEE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上發表了另一項成果,還獲選在會議上進行現場展示,這是首次有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成果在該會議上獲現場展示。 

李家明目前正忙於研究和設計使用先進微流體磁感應集成電路技術的並行核磁共振平台,研究成果可應用於生物學診斷測試,例如血液和蛋白質檢測。該項技術允許在醫院和中央實驗室以外的範圍進行診斷測試。 

自2019年,李家明一直是加州大學微電子工程研究所的助理教授。 

上一頁 |【特刊】戴顯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