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災後創傷

相隔一年進行的兩項不同研究均證明了“創傷後遺症(PTSD)”的存在。

《商訊》2022年8月特刊 | “天鴿”吹襲五周年


繼這座位於中國南部小城遭遇致命自然災害一個月後,1,876名在澳門高等學府就讀的學生參與了一項橫斷面研究,探查“創傷後遺症(PTSD)產生的關鍵因素”,同時研究“媒體報道對災難事件後PTSD患病率的影響”。

在賀佰恩(Brian J. Hall)的帶領下,研究團隊(澳門大學全球與社區心理健康研究組)的大多數成員來自本地,也不乏來自中國、美國的專家和學者。

該科學團隊指出:“直面自然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與PTSD的產生有關,但尚未確定間接媒體報道是否與該心理健康疾病有關。”

結論很清晰:整體PTSD患病率為 5.1%。本地出生的學生患病率為6.5%,香港特區出生的學生患病率為5.6%,內地出生的學生患病率為2.3%。

(該比率較美國巴哈馬“安德魯”風災6個月後進行青少年調查所得的患病率7.3%為低,也低於菲律賓超強颱風“海燕”災後1.5-4個月志願者群體的9.4%。“患病率的差異可能是由於多種不同因素導致,當中包括評估方法的差異、各地人口特徵不同和災害嚴重程度的差別。)

根據調整後的模型,男性(相對於女性)群體、家庭受創、目睹他人受傷及在風暴期間幾乎溺水的經歷都與 PTSD息息相關。

在調整直接經歷後,透過閱讀與災難相關的社交媒體內容,間接接觸與溺水者、居民情緒反應等有關的信息,亦與PTSD有關。

相比之下,查看風暴本身的更多資訊和英雄行為的圖像與較低的PTSD發病率有著明顯的關係。

若說賀教授團隊的工作是在“天鴿”劫難後開展的,葉康妮則花了一年時間評估“颱風‘天鴿’後的親社會行為”,並在288名澳門成年居民的幫助下探尋“同理心自我效能、情緒壓力與接觸社交媒體的關係”。

她向亞萊恩國際大學(香港分校)加州職業心理學學院提交了研究論文,完成了該校心理學博士學位的部分要求。


“儘管只有一成受訪者遭受重大財產損失或收入受創,且大多數受訪者的居所僅受到表面損壞,但颱風過後一年,居民仍然感到相當沉重。” – 葉康妮

葉康妮總結說,就該實例而言,“與不便和損失相關的報道大多源自公用事業損失和房屋毀壞。”約42%受訪者的家居水電服務因風災中斷;約10%受訪者稱居所以外的個人財產受損;約23%受訪者稱居所表面出現損壞;不到10%受訪者稱遭受重大財產損失,或收入、業務受到重創。

“儘管只有一成受訪者遭受重大財產損失或收入受創,且大多數受訪者的居所僅受到表面損壞,但颱風過後一年,居民仍然感到相當沉重。”她寫道。

作者評估了受訪者因颱風天鴿產生的創傷壓力水平並得出結論:近兩成受訪者在風災一年後經歷了創傷壓力的臨床症狀。

結果還顯示,59%受訪者在洪水過後立即表現出心理壓力增加,55%受訪者在一年後表現出顯著的壓力,“儘管與颱風剛剛過境相比,整體壓力有所下降。”

受訪者描述了颱風過後的各種常見暖心行為,“包括為有需要的人分派食水、參與志願服務,以及在互聯網上與他人分享重要信息。最常見的互助形式是在颱風‘天鴿’後和一年後與親朋戚友聯繫,”論文寫道。


電台廣播

由賀佰恩領導的團隊引用了多項研究,表明“在災難發生後,人們傾向於尋求與潛在威脅相關的信息以減少焦慮,然而,若接觸到那些令人痛苦的媒體報道,反而有可能增加他們的壓力。”

 “與相對風險評估模型一致,我們預計颱風的強度和罕見性或預示著高度威脅,例如‘天鴿’,媒體的報道將惡化這一威脅。”他們在報告中補充道。

在不同形式的媒體中,“在多變量分析中,僅收聽電台廣播節目與PTSD顯著相關。這違反直覺,因為電台並非年輕人群體的主流媒體。”

然而,根據澳門政府的報告,有25萬戶家庭斷電斷網。電台廣播成為災區唯一的信息來源,部分地區在颱風過後1週才恢復供電和互聯網服務。

因此,在沒有其他形式媒體的情況下,受颱風影響最嚴重的人們依靠電台廣播獲取與風暴和恢復工作相關的資訊。

結論是:“這些發現豐富了我們的文獻證明,自然災害後使用媒體的類型和所接收的媒體資訊內容均與PTSD的產生有關。”

但研究團隊強調“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發現”:查看更多與風暴本身相關的信息(即客觀信息)和瀏覽人們英勇的圖像可防止PTSD症狀。

上一頁 | “未來影響大灣區的風暴頻率和強度將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