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等待名單中的石排灣衛生中心

居民自2013年開始陸續遷入石排灣社區。若一切進展順利,全新的石排灣衛生中心料於2022年開幕。 

《商訊》2021年7月特刊 | 一所久候不至的醫院


離島醫療綜合體是衛生局面臨的最大基礎設施挑戰,卻非唯一:就在僅僅數百米外的石排灣衛生中心,項目自2013年動工至今仍未落成,目前只能以臨時衛生站的形式提供服務。 

臨時衛生站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預約門診服務,但非辦公時間、週末及節假日,醫生僅僅為“待命”狀態。 

“隨著石排灣經屋及社屋群落戶,區内人口數量大增,再加上周邊私人樓宇入伙,已形成數萬人的大型社區。然而區内的規劃和設施不足一直爲人詬病,特別是其中的醫療衛生服務一直跟不上,區内分別只有一間臨時衛生中心及私人醫療診所。”施家倫議員表示。 

根據衛生局2015年3月提出的初步方案,石排灣衛生中心原設計為四層,但設計方案隨即被多次修改,且幾乎每次改動都引發新的意見。兩年後,應社會工作局要求,石排灣衛生中心其中兩層更被更改為社會設施,導致項目設計必須作出新的調整。 

至2019 年 11 月,項目規劃通過工務部門審批,但直到今年年初才最終落實承建商。 

衛生局指出,該工程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建成,預料衛生中心可於明年投入運營。重新規劃和調整後的石排灣衛生中心建築面積達5,800平方米,約可服務12萬人口。 

“區内的廣大居民特別是一衆長者朋友殷切希望石排灣衛生中心早日投入使用。然而,此醫療中心卻是一變再變,一拖再拖,難免令人失望。”施家倫議員補充道。 

本刊記者立刻向衛生當局查詢該項目及其他工程的最新進展,迄今爲止仍未收到答覆。 

衛生局開展的其他設施項目還包括在山頂醫院旁興建傳染病大樓,工程自2020年12月動工,獲政府撥款9.56億澳門元。 

根據招標合同,工程最長施工期730工作天。項目座地面積約5,700平方米,樓高8層(包括地面層),樓宇高度最高約35.6米,將設80間標準單人隔離病房、手術室區、化驗室、觀察室、X光室、CT掃描室及機電設備樓層等;並設有行人天橋及地下通道連接現仁伯爵綜合醫院。 


不復存在的委員會 

2011年,崔世安設立醫療系統建設跟進委員會。“考慮到本澳人口與醫院病床比例偏低、各種嚴重疾病和新型傳染病的威脅,以及需要加強離島急診方面的回應能力,有必要完善及重整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此爲政府設立委員會的動機之一。 

該委員會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對《完善醫療系統建設方案》範疇內的公共投資,即政府預計未來十年投入約一百億元的設想,作出全面的協調、跟進和評估。 

事隔9年,儘管尚有部分項目有待完成,賀一誠仍決定撤銷醫療系統建設跟進委員會。 

衛生局在回應議員質詢時表示,至2019年4月,《方案》完成率約55%,完成的項目包括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大樓、青洲衛生中心及路環九澳康復醫院。 

重建項目海傍衛生中心和塔石衛生中心即將完工;除石排灣衛生中心外,《方案》還計劃在氹仔美副將馬路TN27地段增建衛生中心;長期計劃包括在新填海區和北區增建衛生中心。 

上一頁 | 【特刊】智慧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