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靜候垃圾收費制度

澳門在打擊塑膠用品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需繼續向前邁進。

《商訊》2023年3月特刊 | 減碳:何時?如何?


本地生態活動家和作家劉嘉穎相信,垃圾收費計劃是澳門最迫切需要的環保措施。她主張:“應盡快落實到位,以推行強制回收,只有這樣,人們才會依法進行回收。”

“此外,收集可回收物料的設施亦必須到位,以滿足儲存用地和收集場所等需求,”她在接受採訪時補充道。

“澳門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具可持續性的地區之一,”這位生態活動家表示。她更進一步解釋:“澳門不大,我們擁有足夠的資金實現這個目標。”

那麼,我們缺少的是什麼? “我們必須把環境保護視作重點事項之一。”劉嘉穎也明白:“跨區域合作同樣十分重要,因為澳門沒有能力、也沒有設施在本地處理回收物料。”

政府已公開透露沒有發展本地回收行業的計劃,因為城市固體廢物量太低,無法維持這個行業。也就是說,回收物料將繼續送到內地進行處理。


“澳門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具可持續性的地區之一。澳門不大,我們擁有足夠的資金實現這個目標。唯一缺乏的是,我們必須把環境保護視作重點事項之一。”– 劉嘉穎

“自從我們2019 年成立澳門減廢站(Macau for Waste Reduction)以來,特區政府在城中設立了更多回收點,甚至是廚餘收集點,為願意回收的公眾提供便利,每月開展社區回收活動,引起公眾對清潔回收的關注,這是喜聞樂見的。”她說。

不難發現,地理和人口的限制不應阻礙澳門在環境保護領域的進步,更具體地說,對抗污染的道路。

塑膠用品便是一個充分的例子。劉嘉穎恰好是這場抗爭的代言人,自2018 年她發起的一場以反對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為主題的請願開始。這場運動收集了超過 5,000 名人士的簽名。

這場抗爭持續了五年,獲得了香港同行的讚譽。“香港應該參考其他國家處理垃圾的方式,致力探尋減少城市塑膠垃圾的新途徑。澳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特區政府自2021 年1月禁止進口和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包括餐盒、碗、杯、碟)至澳門。雖然香港計劃禁止餐廳使用塑膠餐具,但這要等到 2025 年才生效:對許多環保組織來說,為時已晚,他們堅信有必要採取更快的行動,”非政府組織 Earth.org 表示。

“在大規模減少一次性塑膠餐具方面,香港落後於澳門,”南華早報一年前的頭條新聞如是寫道。

這些消息讓劉嘉穎感到欣慰,但也不完全是。“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表明我們的政府能夠透過緩慢地禁止一次性塑膠用品(自 2019 年 11 月起實行膠袋收費措施)、一次性發泡膠餐具(自 2021 年 1 月)、一次性餐飲吸管和飲料攪拌棒 (自 2022 年 1 月起)以及一次性餐具(自2023年起),完成這一目標 ,並通過減少浪費提升城市的可持續性,”她對記者表示,“但是,請不要忘記,所有這些舉措都是為了減少廢物,不僅僅是為了轉用由可生物降解材料製成的一次性用品。”


膠樽的減少

澳門特區政府為打擊大量使用塑膠用品而推行的首批措施之一可追溯到2018年,當時環境保護局發起了一項旨在減少膠樽的運動。

環保局公佈的最新信息顯示,自 2018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底,已在澳門不同地點設置了 75台飲水機,估計節省了超過250 萬個膠樽。

綜合度假村也紛紛採用玻璃樽或不同的替代品取代膠樽。以疫情爆發前一年為參考,環保局估計膠樽的用量較 2018 年減少了 1,500 萬個。

僅設置飲水機就已減少了超過 150 萬個膠樽。該局還持續在城市不同區域安裝膠樽回收機,包括多台具備金屬飲品罐回收功能的“智能”收集機。特區當局承諾將繼續安裝更多機器。

上一頁 | 更多樹木,更少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