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2030年前解決問題

政府計劃在2030年前為不同階層建造約45套房屋,從而結束經濟房屋短缺的局面。

《商訊》2022年9月特刊 | 房屋:一個稱為家的地方


根據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公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居住用途房屋政策研究》,截至2021年6月底,澳門共有238,464個住宅單位。其中:社會房屋共15,037間,約佔6.3%;經濟房屋共36,963間,約佔15.5%;私人住宅共186,464間,約佔78.2%。

此外,該研究還提到了城市空置單位總數為16,655個,總體空置率約為7%,並指出“大型單位的空置率高是澳門房屋供應結構中較為突出的現象”。

研究亦對2030年之前的居民住房需求進行預估。綜合有關數據,研究推算出2025年及2030年社會房屋所需總量的區間中值分別為17,394間及18,166間。

扣除已落成的15,037個社屋單位後,其供需差額分別為2,350間(2025年)及3,100間(2030年)。

因此,政府表示,未來可提供社屋數為6,150間,其中在建單位有2,100間,規劃中單位有4,050間。“因此,未來社屋供應量充足。”當局總結道。

就經濟房屋而言,2025年及2030年經屋所需總量的區間中值分別為57,399間及59,949間。

扣除現有的36,963間經屋後,有關供需差額分別為20,400間(2025年)及23,000間(2030年)。

澳門未來可提供23,950個經屋單位,其中在建單位3,017間,規劃中單位20,933間。

政府指出,供應量大於2025年和2030年的供需差額預測數(超出經屋數量為950間)。

新型公屋“夾心房屋”的推算則更加複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的研究預測,由現在至2025年及2030年夾心房屋的需求數量分別為5,400間(2025年)及10,100間(2030年)。

“特區政府在不影響現有公共房屋建設所需用地的前提下,將陸續啟動夾屋興建。”未來五年,政府計劃興建夾心房屋7,000至10,000個單位,並承諾“爭取本屆政府內推出先導性夾心房屋計劃”。

該研究還提供了與長者公寓需求有關的數據:2025及2030年的需求區間中值分別為2,800間及3,400間,並預計由現在至2030年的私人房屋需求最大值為25,600間。

長者公寓方面,研究報告顯示:“在完成長者公寓先導計劃(1,815個單位)的基礎上,根據人口結構中的長者比例、自置物業的數據、自置物業的樓宇特徵等因素分析,以及基於申請的具體情況,明確長者公寓興建量。”

“根據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所作的政策研究和早期預測,預計到2030年,政府將能夠提供足夠公共房屋、經濟適用房和夾心房屋,滿足居民的需求。就長者公寓和私人住宅而言,預料政府無法在2030年滿足社會需求,但仍需努力推進房屋政策規劃,加快相關制度的制定。”盛力教授向記者表示。

可分配及在建單位數量

單位數量項目數量
社會房屋21002
經濟房屋82638

資料來源:房屋局,2022年7月


三項建議

澳門城市大學研究人員林德欽在研究報告《Construction of an Indicator System to Evaluat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Index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Macao SAR after Handover(構建指標系統評估回歸後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及居民生活狀況)》中指出:“政府應從宏觀層面推行置業限制,保證滿足剛性置業人士的需求,不讓投資者肆意而為。這能有效杜絕部分投機性的物業交易,有助‘壓低’樓價,保障本地房屋資源的高效配置,支持有實際置業需求的居民。”

這是這位澳門學者在其研究中提出的數項建議之一。他還提出:“政府必須檢討和完善公共房屋的分配機制、協調和分配,確保以合理、公平的原則,向最有需要的居民分配公屋。此外,當局還必須完善申請評估機制,及時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候選者。”林德欽認為,“社會房屋理應是重中之重,經濟房屋反而是次要”。


“政府應從宏觀層面推行置業限制,保證滿足剛性置業人士的需求,不讓投資者肆意而為。” – 林德欽

最後,這名研究人員提到了都市更新的問題。“澳門老城區空置建築多,‘老舊’建築代表著隱患,即可能對公眾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脅,”林德欽說。

“政府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推進都市更新和舊區重建工作,制定相應的時間表,確保土地得到充分且有效的利用,儘快解決困擾居民多年的問題。”林德欽認為。

上一頁 | 夾心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