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監之言】(重新)開放

《商訊》2022年9月 | 總監之言 – 馬天龍


來到八月下旬,我們看到兩個令人鼓舞的跡象。首先,由香港、台灣或中國以外共41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人士無須獲得衛生當局的事先批准就可入境澳門。這是為逐步打開迎接國際旅客的大門踏出了關鍵一步,儘管“7+3”隔離和“自我健康管理”的要求現時仍然生效。只要隔離檢疫要求繼續生效,這一舉措很可能吸引部分商務旅客,受惠的旅客數量卻不多。我們應該樂觀地看待?還是感到悲觀?前者的話則期望當局能在短期內進一步減少強制醫學觀察至“3+4”(如香港)和“0+7”,甚至安全地實現最終目標:完全豁免隔離的安排,這是越早越好!

若干東南亞國家和部分葡語國家沒有出現在41個國家的名單上(只包括葡萄牙和巴西),這引起了部分人的注意。人們只能冀望名單覆蓋範圍將迅速擴大,將與澳門有密切社會、經濟和歷史交往的國家和地區都納入其中。

隨著城市逐步重新開放,迎來健康增長的旅客數量(來自內地和海外市場),上述舉措預計將在未來數月內展開,證明“動態清零”政策有所進展。

與此同時,恢復港澳之間免檢疫人員流動將為本地企業注入迫切所需的生命力。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接受本刊採訪時中提出一條線索:只要香港成功找到適合深圳的模式,就能再次向澳門打開大門。澳門和香港透過各自應對疫情的不同方式書寫了兩大特區專屬的故事,小城河口對岸的城市同樣以自己的方式奮力抗擊。鑑於港澳特區之間存在特質差異較大,尤其是兩者的經濟結構及對內地市場的依賴程度,這當然可以預料。儘管如此,本地社區和商界仍殷切期盼港澳特區與內地當局盡快找到行之有效的模式。為此,新提出的港深“逆向隔离”安排或許不過是為迅速重啟大灣區全面流動而踏出的第一步。(請注意,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香港入境旅客數字佔澳門入境人數18%。)。

“流動性”確實是這裡的關鍵詞,8月下旬迎來的第二個令人鼓舞的跡象與澳門外籍人士在橫琴的流動性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劉顯法宣佈,自9月1日起,持有澳門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外籍人士可申請5年多次簽證,進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外籍非永久居民也可申請與居民身份證有效期一致的多次簽證。這一關鍵舉措備受讚許,昭示著當局對成千上萬外籍澳門居民的包容態度,他們可在橫琴的未來發展旅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著深合區成立一周年紀念的到來,加上粵澳共同開發橫琴總體規劃方案的頒佈,澳門特區和國際商界期待在抗疫出行限制政策結束後,可推行更多有利政策並通過增加資本流動性、改進法律框架,向市場注入信心。

(220827) — MACAO, Aug. 27, 2022 (Xinhua) — Visitors are seen at the Ruins of St. Paul’s in south China’s Macao, Aug. 27, 2022. (Xinhua/Cheong Kam Ka)

錯失的機會

作為本地一家領先且具影響力的商業團體,澳門中華總商會發表了一份有價值的文件,提出了相關建議,向陷入困境的企業和市民伸出援助之手。其中,商會就第二個百億援助計劃,提議特區政府推行新一輪現金發放,即向每名本地居民和外籍居民發放3,000元消費券。與此同時,商會還建議,那些未能在首個百億援助計劃中享受一次性補貼的個人或實體應在該新一輪援助中獲得額外資助。

以電子消費券的形式將本地158,000名外地僱員(即藍卡持有者)納入紓困方案,不僅明智、人道、公平,且務實。不幸的是,在中華總商會的評論發表後不久,我們看到本地社區(包括議員)群起攻之,理由是這將引發所謂的“社會緊張局勢”。這些觀點帶有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色彩,不適合這座城市。更令人失望的是,行政長官最終否決了有關提議。

外地僱員與本地居民一起生活、工作,每天都在為城市的發展作出貢獻。當中許多人處於弱勢。中華總商會提出的措施不曾忽視居民的需求;相反,這是一個明智、深思熟慮和互惠互利的提議,優先考慮本地居民,同時表明對外地僱員的包容性,符合這座城市的歷史和社會結構。更何況,3,000元的電子消費券所需要僅約4.74億元,佔百億計劃不到5%,且是直接注入本地經濟的資金。(主要是本地中小企業)。

讓我們祈禱,下一次,政府將不會錯過這樣一個把事情做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