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任特首 任重道遠


時事評論 | 文:甄慶悅 

回歸後,澳門開放了博彩業,經濟井噴式發展,庫房水浸,坐擁約5千億儲備,卻衍生了一大堆社會問題,房屋、交通、醫療、環保、水浸等民生事項總是搞不好,輕軌等大型基建屢屢超支延誤,城市規劃久未出台,道路日挖夜挖,高官問責形同虛設,政府行政決策質素低、效率差,中小企經營困難,居民生活質素倒退,離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越來越遠等,罄竹難書。社會希望有個具能力、魄力及公信力的新特首,撥亂反正,勵精圖治,逐步解決難題,這是非常正路的想法。 

澳門現面對的諸多問題,不少為日積月累的“老大難”問題,大部分源於官員的施政水平長期低下,以及急速衰敗的官場文化,擦鞋、埋堆比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人越叻越無法上位,“細路仔做大人嘢”今天依然應景,此為澳門陷於困局的主因,絕非小修小補的優化可以解決,必須動大手術,方有機徹底根治,這就是筆者冀新特首為一實幹型改革者的原因。若沒有強大的改革決心及能力,根本無法改革龐大、落伍而盤根錯節的官僚體系,更無法大換血去施行新政。一個特首怎厲害,始終力量有限,必須有理念相同的官員執行,筆者深信官場及民間仍有能人義士。澳門地方細少,經濟結構相對簡單,強而有力、有信的政府必不可少,革新公共行政積習及政府班底,是新任特首的第一要務。 

一月的天氣,總是灰蒙蒙,實為澳門社會看前景的最佳寫照,絕非官方説的那一套。普遍居民灰心、有無力感,尤其年輕一代。公眾參與度低,公民社會落後,是澳門近年發展未如人意的另一致命傷,此乃特區政府長期漠視民意、排斥不同意見而令居民灰心的結果。每逢傳媒問市民意見,收到最多的是“講來都無用,政府唔會聽。”哀莫大於心死,最叫人擔憂。 

故除改革的能力及決心外,積極聽取民意,勇於面對、吸納不同意見的胸襟,應是新特首的關鍵特質,這體現在行政會、立法會及各諮詢組織的人員安排之上。誠言,政府施政屢屢失誤,撇開執行力低令政策走樣,另一禍首乃脫離群眾,不少政策根本無民意基礎,例如房屋居住問題。政府吸納民意的主要機制是各領域的諮詢組織,惜高官長期只喜歡聽好話、聽支持話,極端地排斥甚至反對不同聲音,故絕大部分諮詢組織的絕大部分委員,都是聽話的自己友,其意見雖非全不可取,也有真知灼見,惟政府未必肯聽,就算聽得落耳,所有諮詢組織都由差不多背景及傾向者組成,政府容易偏聽,無法全面掌握到真正的民意作綜合考慮,更沒任何監督、制衡可言。久而久之,諮詢組織變了派餅仔及政治花瓶,政府根本不重視,又不時借他們“過橋”假諮詢真知會,最後強行背書,造成政府、諮詢組織、社會三輸慘局。過去的教訓不少了,新特首須矯枉為正。 

按過往經驗,選委會約3月組成,去馬者約5、6月宣佈參選,8月左右選舉。翻開歴史,澳門除第一屆特首選舉有競爭,由何厚鏵對區宗傑外,其餘3屆為何厚鏵、崔世安的獨腳戲,沉悶之餘,引不起社會的參與感,與世界先進地區相形見絀,愧對人均GDP世界前列的稱譽,故社會冀今屆是真正有競爭的選舉。事實上,澳門回歸20年了,政治相當穩定,競爭選特首的風險極低,且只有透過選舉工程、政綱辯論等,才能看到候選人的真正願景、能力及態度,提高選對人的機會,否則依舊做個人騷,行禮如儀,認受性永遠上不來。長遠而言,澳門特首應循普選產生、中央任命,如此才能使候選人直接面對群眾、聽民意、接受公眾監督,增加特首以至整個政府的認受性,以利施政。具體如何,有意參選特首者及新特首,有責任依基本法,提出政制發展方案,讓社會深入討論及推動。政制發展不能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