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崔世安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上发言

澳門的作用

《綱要》公佈八個月後,澳門仍熱衷參與該項目,來自北京的官員卻發表了最冷漠的言論。有人視之為“歷史性時刻”,也有人(如行政長官)認為“澳門是大灣區項目吸引國際投資的至關重要元素。” 

商訊2019年10月特刊 | 大灣區:更遠大的前程


Fernando Chui Sai On, esta tarde em Macau, durante o seu manifesto eleitoral como candidato a Chefe do executivo da RAEM, 25 de Maio de 2009, em Macau, China. CARMO CORREIA/LUSA

《綱要》確定了澳門的作用,但行政長官卻走得更遠。崔世安8月表示:“就創建世界級大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澳門是吸引國際投資的關鍵。” 

行政長官認爲,在大灣區“吸引投資者和支持企業家參與國際化”的建設戰略中,澳門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作為中西文化紐帶所具有的附加價值尤爲突出。 

未來將證實澳門政府領導人的言論是否過於樂觀,但在現階段而言,這是正確無誤。在《綱要》正式發佈後的第二年,一切仍有可能,我們也在過去兩年中意識到崔世安始終是大灣區潛在的啦啦隊。 

他說過的另一句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澳門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此外,崔世安的見解還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承擔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希望成為全球最佳創新基地的使命,為澳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 

澳門律師公會提出了一項建議,將澳門打造為“仲裁和調解的卓越中心”,這一概念可能會湧入大灣區。 

今年,經濟財政司司長稱,澳門可發展“中央機制功能,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更多優質服務”。梁維特司長從項目中看到了“經濟發展的難得機會”。 

在澳門,這似乎是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形容詞,著眼的是當中的潛在可能,卻非不可避免的障礙。 

社工局研究及規劃廳廳長鄧潔芳指“澳門有不少老年人希望到大灣區居住”,卻沒有提供更多信息,甚至百分比或要求都屬未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羅文是少數提及光輝前路之外境況的人士之一。 “澳門的地理和合格人才資源有限。” 他認爲,“我們需要吸納更多人才和熟練的勞動力。”  

除了地理和人力資源,投資、學術研究和技術支持能力仍然受到限制。作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羅文的觀點非常重要,當然也不排除例外的情況。 

整體論調可謂超級樂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描繪大灣區戰略對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美麗承諾: 

 “它為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特別是為澳門打開了充足的發展空間……通過搭上區域發展的便車,融入中國偉大復興的洪流,共享祖國繁榮富强的偉大榮光。” 

 “通過搭上區域發展的便車,澳門將融入中國偉大復興的洪流,共享祖國繁榮富强的偉大榮光。”- 王福強 


《綱要》的描述 

 “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八大先行政策 

去年3月,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在北京舉行會議後,行政長官崔世安重點指出了今年將要推行的八項政策: 

  • 明確個人所得稅居民個人183天判定標準的具體操作辦法; 
  • 為符合一定條件的境外(含港澳臺)人員實行個人所得稅補貼政策; 
  • 支持大灣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 
  • 鼓勵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9市創新創業;  
  • 出台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廣東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的實施意見; 
  • 全面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出入境便利化改革試點; 
  • 便捷粵港澳三地跨界車輛通行; 
  • 擴大海關跨境快速通關對接項目實施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