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警告:澳門需萬分小心,情況或比天鴿嚴重


文:João Paulo Meneses 

十一位分別來自東南亞數所高等學府的專家組成研究團隊,當中包括了一名澳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學者,就颱風天鴿所造成的影響作了最綜合全面的研究。有關報告最近刊登於期刊《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NHESS)》。 

研究團隊在這份以《Field survey of Typhoon Hato (2017) and a Comparison with Storm Surge Modelling in Macau 》為題的研究論文中總結道,澳門半島過半地區被洪水淹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丘陵地形的限制”,“一旦發生同類災難,內港地區必定洪水氾濫,這與風暴登陸時的潮汐水位無關” 。 

“實地考察”是令該項研究鶴立鷄群的另一個因素。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與研究所 Linlin Li博士的帶領下,數位研究人員在澳門逗留了將近一周,到現場進行測量、採訪和觀察。 

正如文章本身所述,令該項實地研究更顯重要之處:“儘管澳門設有兩個潮汐測量站及17個內陸水位站,且分佈在易受影響地區,然而不幸的是,由於天鴿期間設備發生故障或電力中斷,均未能錄得最高水位的記錄” 。 

2017年8月26日,天鴿登陸三天後,“我們的調查團隊抵達澳門,並對澳門半島的300個地點進行了調查,測量了洪水深度(距離地面的水深),最高水位及受淹距離等數據。團隊記錄了建築物的受損情況,還採訪了多位目睹洪水發生的店家、業主和安保人員”。 

澳門需謹慎 

十一位學者在文中對大氣現象進行了描繪,且回顧道“雖然經常遭受風暴潮影響,澳門對伴隨颱風天鴿而來的特大洪水仍然毫無準備” 。 

天鴿不僅在社會中激起了討論,特區政府本身宣稱“颱風天鴿是澳門遭受過的最慘重情況,並將以此作為新海岸保護工程設計的參考”。 

與此同時,專家團隊警告,“儘管天鴿在風暴潮高度和洪水區域方面均打破了歷史記錄,但若在更高潮汐水平的時候發生同樣風災,則可能會出現更極端的情況。” 

因此,若自此開始依賴天鴿留下的記錄作為評估準則,將增加風險。澳門學者莫啟明有份參與的研究團隊明確表示“如果把颱風天鴿看作最極端的狀況,並以此作爲未來海岸防禦措施的設計標準,那麽需要謹慎行事。” 

團隊認為“在考慮海平面上升時尤應如此,因為海平面上升0.5米或1米都或會令澳門大部分地區淹沒的嚴重程度大幅增加,無論是漲潮,還是退潮的情況之下。” 

協助政府 

研究團隊指出,報告載出的洪水地圖“提供了在不同潮汐水平和海平面條件下,天鴿同類事件潛在影響的下限和上限。”專家們爭辯道,正因如此,“相關地圖可協助地方政府做出更多資訊性決策。” 

這支由科學人士組成的隊伍已著手開展另一份研究報告,主題為潮汐水位及其他因素,内容包括着陸地點、路綫軌跡、前進速度和急劇加強等等,填海工程等城市發展亦是新報告要點。研究團隊認爲,這些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可能在澳門改寫洪水紀錄方面,發揮更關鍵的作用。” 

Field survey of Typhoon Hato (2017) and a Comparison with Storm Surge Modelling in Macau》得出以下結論:“天鴿等同類型的颱風災難對珠三角新興超大型城市明顯構成重大威脅;同時,對於那些為滿足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的蓬勃發展而以填海和基礎設施發展為主要途徑的海上拓展而言,這也是嚴峻的考驗。”文章強調,“雖然區内大多數主要城市都建有防護海堤,但保護標準差異甚大。這些標準是否足以應對日益頻繁的洪水氾濫,未來仍需仔細研究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