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

澳門回歸20週年是中國人的大事,尤其同為中國特區的香港社會動盪之時,不單港澳以及內地媒體高度關注,國際媒體也頗有熱度,其取材、角度與本地、內地媒體背道而馳,彷彿活在平行時空。換作太平日子,百花齊放,無傷大雅,偏偏2020年是國際形勢硝煙四起、內地政經波譎雲詭的年頭,澳門如何定位才能在夾縫中起作用、提升可持續發展模式? 

時事評論 | 文:甄慶悅– 資深傳媒人


正路地,所有媒體都提到澳門博彩開放、亮麗經濟數字,但港媒、外媒還圍繞博彩、金融及自由度等,做了不少相對深入的報道,概括而言,報喜少報憂多,如當局拒絕外地記者、美國商人領袖、香港人來澳,習主席在澳期間全城高度戒備,不少本地記者被恐嚇、被逼離境,澳門沒條件取替香港金融地位、澳門選擇了財富而非民主、一業獨大帶來諸多社會問題等。內媒、澳媒則多是“一國兩制”模範生、亮麗成就等主旋律,澳門彷似天上有地下無,較深入及反思的報道少,特別是主流媒體。 

實際上,鞋子是否合穿、舒服,只有我們澳門人知,而且有苦自己知,仍是這些老話,小城經濟向好,我們袋中多了錢,卻百物騰貴,到處人逼人,城市品位、平常的生活質素下降;博彩一業獨大未改變,經濟多元、就業多元講多過做,公民社會舉步維艱,加上越來越壓抑及收緊的社會、政治氛圍,不少中產燃起移民之心,有能力的都想送子女出國求學發展,此等趨勢不得不重視,應藉新的一年、新的政府而有所反思及應對。 

就經濟及政府方面的問題及建議,之前多篇專欄已有所闡述,在此不贅。新年伊始,第一個要反思的是,澳門為何是特區、城市功能又是什麼?眾所週知,澳門之所以為特區,因有著四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及葡治歴史,儘管地小人少,但與歐美接近,幾百年來一直是中國的窗口、橋樑,也是獨立關稅區,中央亦有意加強澳門在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之間的紐帶作用。然而,窗口在收窄中。 

首先看看國際及國內形勢。2019年關鍵的國際事件,是中美年底敲定了首階段貿易協議,可望今年1月中簽署,惟更核心並被中央視為致命的第二階段談判仍是未知數,在美國大選之年必更艱辛及漫長,但幾可肯定的是,美國圍堵中國已成定局,歐盟、英、澳、日、韓、加等先進國家有加入之勢,中國在這場國際爭霸戰中陷於苦戰,伴隨而來的是國內經濟走下坡,中央已有心理上及行動上的準備。 

誠言,澳門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面對一些重大的國際議題,不可避免地要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線,國安是必須的,但當局要懂得如何為澳門定位才對中國及澳門自身最有利。中央過去對港澳的政策是“充分打算、長期利用”幾十年來行之有效,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故不論世界局勢如何變動,澳門這窗口都應盡可能的打開,遺憾是現在看到的剛好相反,例如當局有不斷藉加強國安及修改網安、民防等法律之機會,收緊個人自由及權利的趨勢,又反應過大地拒絕外地人士入境,甚至連國安相關案件都規定只能由中國藉法官去審理等等,現在不單澳門人感受到,當局擬將內地哪一套搬入來,改變澳門一直以來寬鬆、自由、法治的城市特質,連外國也有感澳門越來越像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甚至比內地更強硬,也會令人猜測美資及美資賭場在澳門的前途。若澳門連一丁點國際味、自由風都沒有,還是特區及還能當窗口、橋樑嗎?此不符合澳門“一國兩制”的地位,以及一個中心、平台的定位。今時今日不能自話自說,國際社會對澳門的觀感仍是關鍵的,當局矯枉為正。 

第二個反思是澳門社會怎麼了?先不說公民社會這層次,澳門很多方面多年來未見進展甚至已開倒車,例如古老的社團文化、社團政治未見突破,社會瀰漫著擦鞋、媚上、左傾、假大空文化,肯及敢說真話的越來越少,劣幣驅逐良幣,遇不同意見即扣不愛國愛澳等帽子;又唯當權者是從,像早前有風聲傳中央送大禮,支持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交易所、金融中心,不少人聞風即舉腳贊成,還說什麼具優勢云云,忘卻了自身條件之嚴重不足。 

擦鞋唯上文化為害甚深,大大阻礙了進步。新任特首賀一誠在傳媒訪問中明確表示,什麼金融中心、交易所想法不現實;又會如實向中央反映情況,報喜亦報憂,希望他能秉持這務實作風。畢竟上有好者,下有甚焉,只要最高話事人不愛此道,其身夠正,下邊人就會醒目收斂。至於社團文化、政治必須通過政制等制度改革,逐步去除形形式式的壟斷,撥亂反正,讓公眾得到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參與,如此社會質素方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