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澳門可持續發展?還是生存?

文:Keith Morrison | 作家及教育家


今年6月,一篇題為《Macau’s sustainability and diversification(澳門的可持續發展與多元化)》的文章指出,澳門“產業結構不平衡導致經濟波動,制約社會多元化發展。經濟多元化是澳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毫無新意!這種單一的觀點沒有絲毫說服力。社會的其他方面呢?多元化不是單一的,需要包容。

在該文的作者看來,澳門的“城市可持續發展”似乎超越了“多元化”,要求“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關係”,並需要關注聯合國所述的“可持續發展”。

多年來,澳門始終按照聯合國提出的17個永續發展目標,努力向前推進。即使面對當前的嚴重挫折,甚至可謂是生存挑戰,特區政府亦堅持這一方向,同時認識到有必要在越來越緊迫的時間尺度上作出自我改變。

全球經濟不景氣、疫情和澳門的清零政策、城市生產總值暴跌、城市居民失業率翻倍(見圖表),加上人們紛紛逃離澳門,城市人口自2020年初(統計暨普查局數據)以來下跌了27%,城市多樣性萎縮,澳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脆弱境地。計算成本引發了一個問題:澳門計劃如何如鳳凰一樣,從過去三年的灰燼中涅槃重生。澳門並不孤單,全世界面對同樣的挑戰。事實上,澳門正著手以實際行動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在建立夥伴關係、謀求經濟多元化、發展橫琴、鼓勵人才和加強與內地聯繫等方面。

然而,永續發展目標的口號或將消失,澳門已經當中多項目標出現問題,例如:無貧窮(目標 1);良好健康和福祉(目標 3);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目標 8);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目標 9); 減少不平等(目標 10);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目標 11);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目標 12)。若無法解決當中任一問題的後果是可怕的,因為它們相互交織並相互促進;一個解決了,另外的問題亦隨之解決。這是一個嚴峻的、反烏托邦的情景。

誰將承受痛苦?貧窮者和失業者深受澳門經濟低迷所害。他們遭受的影響比富人和受僱人士更嚴重。富人和受僱人士能夠承受,儘管略有不適。這引發了平等和社會正義的問題。

在完成減少不平等(目標 10)目標時,需要轉移重點,超越簡單的再分配和資助補貼,這與社會哲學家Axel Honneth的觀點相呼應。這涉及澳門所有群體的認可、尊重、發言權和賦權,不僅是富人、權勢擁有者和處於社會階級頂端的群體。相反,它包括一無所有者、窮人、失業者、沒有權力一群,以及處於社會經濟階梯較低層的群體。即使他們發聲,也無法得知誰聽了他們的意見並真正為他們採取卓有成效的行動。

但認可、尊重、發聲和授權只是起點;包容需要行動,不僅僅是這些華麗的辭藻。澳門需要提出更具體的干預措施,致力促進平等和社會正義:經濟、社會、文化,同時傾聽所有群體的聲音,並包容、賦權和保護所有群體。如果我們希望澳門從生存走向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帶著窮人和失業人士一起前行,而不是依賴施捨,多元化需要包容性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