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羅司長的勞與累

《商訊》2021年11月特刊 | 被厭棄的輕軌

在澳門,運輸工務司司長是一項難度甚高的工作,管理輕軌系統便是其中一個頑固、難搞的問題。


附表儘管稱不上詳盡無遺,但突出了因輕軌項目造成的社會分化。分歧的一端是政府,另一端則是普羅大眾。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堅持不懈地捍衛項目優點,並自項目初始階段就開始尋求理解。正如某位主張解決有關問題的議員認為,多方作出了“具毀滅性的”批評。

具有不同背景和處於不同陣營的立法會成員紛紛加入批評行列,項目成本首先成為眾矢之的。但正如附表所示,其他民意領袖亦有類似的疑慮。

對此,羅立文列出多種不同的論點作為回應,從呼籲理解(輕軌公司“如剛出生的嬰兒”)到說教式告誡 (“全球沒有公共運輸系統能賺錢,輕軌亦不例外”)。

澳門學者盛力為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這道裂痕作出解釋。這位社會科學學院政治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教授同意澳門輕軌“未能滿足公眾的期望”。他告訴本刊:“主因是政府和公眾對這個項目的期望和實際意義存在差距。”

關於項目實用性的爭議在於其位置:輕軌系統不在澳門半島上運行。“但是,城市大部分居民都在半島生活和工作。因此,澳門居民目前沒有任何理由或動機乘搭輕軌。換而言之,輕軌項目對本地居民而言毫無價值。公共交通的目的之一是為城市住宅和商業區域架設連接。現階段,澳門輕軌系統無法實現該基本目的,”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補充道。

另一方面,管理期望的問題也造成困擾:“公眾與政府的預期不符”。當政府決定修改項目設計,取消澳門半島路線時,“輕軌在澳門交通系統中僅扮演輔助角色,而非發揮主導作用。然而,調整如此巨大,澳門政府卻未有就此作出全面解釋。分歧便因此而生。期望的分歧主要是由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不暢造成。”盛教授總結道。